抗菌

抗菌

抗菌

人體穿著的纖維製品,會因為汗液、皮脂、污垢等人體代謝物附著於纖維表面上而產生細菌,故抗菌處理的對貼身衣物是很重要的步驟。
  • 抗菌A.png
  • L914-1交織布橘4.JPG
  • L1065黃橘雙色布5.JPG
詳細介紹
布料特色

 

簡介: 人體穿著的纖維製品,會因為汗液、皮脂、污垢等人體代謝物附著於纖維表面上,這些微生物營養源會造成細菌大量孳生,此過程會產生臭味物質,也會引發人體其他相關疾病。纖維構造也是影響微生物繁衍的因素之一,例如:聚酯纖維表面平滑,較不易附著微生物;而醋酸纖維或螺縈因表面有不規則凹凸斷面,容易吸水也易附著微生物。
 

 

抗菌原理: 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方式包含滅菌、殺菌、除菌、衛生加工等。使用積極方法消滅者為殺菌法;防止微生物生成者為抑制法;繁殖有益微生物來抑制有害微生物生成者為增殖法。抗菌劑本身的抗菌機制取決於結構,有機類抗菌劑一般是透過正電荷基團與細菌表面的負電荷相吸引,以物理方式破壞細菌的細胞膜,使細菌死亡。無機類抗菌劑是以從纖維中溶出微量金屬離子向細菌細胞內擴散,引起細菌代謝障礙而死亡。
 

 

抗菌加工處理: 意指選用適當的抗菌劑,經各種不同加工程序,賦予織物抗菌之效果。又分為抗菌前處理加工與後處理加工。兩者差別在於前處理是運用在纖維上;後處理則是運用在織物表面。

 -前處理: 又稱為原紗改良加工法或原液紡絲混練法。此方法將抗菌劑於合成纖維之聚合階段混入,之後再經紡紗程序即可。適用於聚脂、耐隆及亞克力纖維製品。

 -後處理: 使用的抗菌劑通常分為有機和無機兩大類,以不同的化學或物理架橋方法行共價或離子鍵結合。有噴霧法、浸漬法及塗層法,但後處理加工皆有耐久性的課題待解決。
 

 

抗菌測試: 抗菌紡織品性能測試,目前以減菌率 (percent reduction of bacteria) 作為評估標準,普遍使用金黃色葡萄球菌 (Staphylococcus aureus) 和肺炎桿菌 (Klebsiella pneumonia) 作為代表菌種,試驗時將一定數量的細菌接種在試驗樣品 (已經過抗菌處理) 上,經過一段時間培養,培養後試驗樣品相對於無培養的空白對照樣品 (未經過抗菌處理) 所減少細菌數量的百分比即為減菌率。

布料應用            

-衣著

-寢飾

-醫院用布

-產業用紡織品

-疫情期間個人防護裝置

-軍用紡織品


穩發提供內建型與後加工型抗菌布料,皆可通過各大國際測試 (可依客戶需求委送第三方檢驗單位,並出具報告)。